本书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置于供需双方的角度,关注异质性社会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之间的互动,认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追求总量均衡和效率提升。从需求而言,需要满足农民、市民以及流动在城乡之间的农民市民化人群(简称“准市民”)三种异质性社会群体“共同和有差别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从供给而言,针对不同公共品属性的公共服务需求,需要有针对性地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同时,作者还从理论上提出完善政府供给,引入社会供给,消除制度壁垒等多重措施建构解决制约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的政策框架,并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实践案例作为实证研究,既分主题,也兼顾区域,调查了处于不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面临的情况、问题,从规划制定、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社会治理、“三农”改革等多维度进行探讨。
章 导论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建立供需视角下的分析框架
第四节 基于该分析框架的路径选择
第二章 完善政府供给
节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第二节 完善政府治理结构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领导者视角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优化供给政策环境
第三章 引入社会供给
节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以委托代理视角观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第三节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分析
第四节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管理
第四章 消除制度壁垒
节 户籍制度改革
第二节 农房确权制度改革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第四节 增强农村内生动能
第五章 案例研究
节 长三角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
第二节 中西部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
第三节 特色小(城)镇建设
第四节 政府治理创新
第六章 结语
后记
余佶,女,管理学博士、教授,现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长期关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主要为发展经济学、公共管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等。著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靠前贸易的影响》《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中英文)》;主编《推进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统筹与农村改革发展》;在《光明日报》《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红旗文稿》等非常不错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荣获中组部精品课程奖、中组部三所干部学院很好教师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等教学科研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