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笑/002
深夜里听到乐声/003情愿/005
仍然/007
山中一个夏夜/009激昂/011
一首桃花/013
莲灯/015
中夜钟声/017
年关/019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021忆/023
城楼上/024
风筝/026
深笑/028
记忆/030
题剔空菩提叶/032
黄昏过泰山/033
静坐/034
时间/035
哭三弟恒/036
第二辑
微光/040
给秋天/042
人生/044
展缓/046
八月的忧愁/048
雨后天/049
无题/050
秋天,这秋天/052
别丢掉 /056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058
那一晚/059
一串疯话/061
昆明即景/062
过杨柳/065
昼梦/066
六点钟在下午/068
小诗两首/069
恶劣的心绪/071
写给我的大姊/073
一天/075
对残枝/076
第三辑
对北门街园子/078
十一月的小村/079忧郁/081
灵感/082
前后/084
古城春景/085
吊玮德/086
静院/089
冥思/092
空想(外四章)/093
你来了/094
藤花前—独过静心斋/095
红叶里的信念/097
我们的雄鸡/102
山中/103
十月独行/104
去春/105
除夕看花/106
日子/108
古城黄昏/109
桥/111
孤岛/113
死是安慰/114
附录
附一散文诗/116
窗子以外/116
蛛丝和梅花/123
附二译作:童话散文诗/127
夜莺与玫瑰/127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我国著名女建筑师、诗人、作家。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在文学上,她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等。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幼年随祖父母居住。5岁时,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时移居上海,进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她因父亲在北洋政府任职,所以全家迁往北京,并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她跟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著名诗人徐志摩,并对新诗产生了浓厚兴趣。
1921年,她跟随父亲回国,继续在北京培华女中读书。
1924年6月,林徽因和著名学者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1925年,她与文学家闻一多、散文家梁实秋、建筑学家梁思成等筹建“中华戏剧改进社”,参加演出交流戏剧艺术。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同年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1928年至1930年,林徽因设计了吉林西站,并由梁思成审核建造而成。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第二年,她为北平大学设计了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同年4月,她创作了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后几年中,她又在《诗刊》《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
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1950年,她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她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