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社会的调节器,教育慈善是指在教育领域里的慈善行为和活动。书稿重点探讨从科举制度产生的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废除,这长达1300年间的教育慈善事业。作者提出:中国的教育慈善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社会教育慈善行为的施善主体多元化,一部中国教育史就是一部在以政府为,由政府官员积极倡导、组织,由地方士绅、商人、富民、普通民众等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的教育慈善史。中国科举制度下的教育慈善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科举时代的教育慈善方式包括捐资兴校、捐资助教、捐资助学、捐资助奖、捐资助贫、捐资助考等六大类,此外还有义务出智出力、免费教授生徒、为士子伸张正义、考试过程之善举、蠲免学校赋税、体恤校工等其他类教育慈善活动。具体捐助形式多种多样:捐助银钱,捐置学田、学租,捐献宅基、房屋,捐助学习、祭祀及生活用品、建筑物料,此外还包括义务出智出力等具体捐助形式,并且这种捐助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社会教育慈善特色鲜明。教育慈善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教育慈善社会作用巨大,历史影响深远,给我们当今社会提供了诸多启示与借鉴。
自序:教育里的善意
绪论
上编 区域个案研究
章 上海嘉定地区
节 教育慈善活动
第二节 教育慈善特色及原因
第二章 徽州地区
节 教育慈善活动
第二节 教育慈善特色及原因
第三章 湖南湘东地区
节 教育慈善活动
第二节 教育慈善特色及原因
第四章 江西南昌地区
节 教育慈善活动
第二节 教育慈善特色及原因
第五章 山西晋中地区
节 教育慈善活动
第二节 教育慈善特色及原因
下编 相关专题研究
第六章 施善主体
节 各级政府官员
第二节 地方缙绅
第三节 各类学生
第四节 特殊群体
第五节 宗族、家族
第六节 教育慈善组织机构
第七节 宗教界
第八节 施善主体的变化及其原因
第七章 教育慈善方式
节 捐资兴教
第二节 捐资助教
第三节 捐资助学
第四节 捐资助奖
第五节 捐资助贫
第六节 捐资助考
第七节 其他施善方式
第八章 具体捐助形式
节 捐助金银、铜钱
第二节 捐置学田、学租
第三节 捐献宅基、房屋,捐置店铺及店租
第四节 捐助其他实物
第五节 义卖
第六节 义务出智、出力
第七节 为士子伸张正义
第八节 捐助形式的变化及其原因
第九章 中国传统教育慈善之特色
节 总体教育慈善水平偏低
第二节 时空分布差异显著
第三节 以各类学校作为核心捐助目标
第四节 教育慈善贯穿士子整个学业生涯
第五节 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第六节 教育慈善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七节 施善方式多样、形式灵活
第八节 乡土局域性、宗族性特征明显
第九节 科举制度起着引领作用
第十节 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摊派l生
第十章 教育慈善事业的制约因素
节 历史发展阶段
第二节 环境、区位、人口、经济等因素
第三节 文化、教育方面的基础
第四节 科举制度的导向、引领作用
第五节 慈善传统
第十一章 中国教育慈善之作用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陈长文,1971年生,山东菏泽人,四川大学古籍所副研究员。先后获河南大学历史学硕士、浙江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做博士后,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做不错访问学者,在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职副教授、副院长。学术兼职有:教育部学位中心特聘专家、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甘肃古籍出版社特聘研究员、贵阳孔学堂驻堂学者等。
研究重点在科举史、明清史、巴蜀文化等方面。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参与完成“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之《明史》修订、“中国历代登科总录”、《巴蜀全书》等多项重量重大项目。在《光明日报》《史学月刊》《文献》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明代科举文献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主编《中国华东文献丛书》之“稀有丛书卷”(学苑出版社2010年)。多次应邀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高校讲学与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