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乡村旅游与空心村治理协同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提出桂滇黔乡村旅游与空心村治理协同,模式的实现路径。具体来说,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对桂滇黔乡村旅游与空心村治理协同模式进行了文献回顾,确定了相关理论基础。二是桂滇黔乡村旅游与空心村治理协同模式的分析框架。三是桂滇黔乡村旅游与空心村治理协同模式的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四是桂滇黔乡村旅游与空心村治理协同模式的结构方程实证研究。五是桂滇黔乡村旅游与空心村治理协同模式的SPS案例验证。六是桂滇黔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与空心村治理协同模式的实现路径。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问题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路线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研究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乡村旅游业态文献研究及述评
2.1.1 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2.1.2 旅游业态的研究现状
2.1.3 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研究现状
2.1.4 研究述评
2.2 空心村治理文献研究及述评
2.2.1 空心村的界定
2.2.2 空心村的形成机制
2.2.3 空心村的影响因素
2.2.4 空心村治理研究
2.2.5 研究述评
2.3 乡村旅游业态与空心村治理协同模式文献研究及述评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产业融合理论
2.4.2 资源基础理论
2.4.3 协同理论
2.4.4 推拉理论
第3章 桂滇黔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与空心村治理协同模式的分析框架
3.1 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构成维度分析
3.1.1 休闲农牧场
3.1.2 乡村庄园
3.1.3 生态博物馆
3.1.4 文化创意农业园
3.1.5 洋家乐
3.1.6 乡村民宿
3.2 空心村治理模式构成维度分析
3.2.1 中心村整合型
3.2.2 城镇化型
3.2.3 村内集约型
3.3 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与空心村治理协同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3.1 必要性
3.3.2 可行性
3.4 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与空心村治理协同的内外部影响机制
3.4.1 内部影响机制
3.4.2 外部影响机制
3.5 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与空心村治理协同的分析框架
3.5.1 分析框架构建的理论基础
3.5.2 分析框架的构建
3.5.3 分析框架的解析
第4章 桂滇黔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与空心村治理协同模式的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第5章 桂滇黔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与空心村治理协同模式的结构方程数据验证
第6章 桂滇黔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与空心村治理协同模式的SPS案例验证
第7章 桂滇黔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与空心村治理协同模式的实现路径
结论
附录1:桂滇黔休闲农牧场对中心村整合型治理协同作用的调查问卷
附录2:桂滇黔乡村庄园对中心村整合型治理协同作用的调查问卷
附录3:桂滇黔生态博物馆对城镇化型治理协同作用的调查问卷
附录4:桂滇黔文化创意农业园对城镇化型治理协同的作用调查问卷
附录5:桂滇黔洋家乐对村内集约型治理协同作用的调查问卷
附录6:桂滇黔乡村民宿对村内集约型治理协同作用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杨莎莎,女,1981年1月生,壮族,广西柳州人,中共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