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亚种间杂交后代为材料,分别在华南稻区(广东)、西南稻区(四川)、长江中下游稻区(上海)以及东北稻区(沈阳)种植,主要明确:①生态环境对籼粳杂交后代株型性状及其产量结构的影响,比较分析不同生态条件下株型特性的差异,讨论不同生态区域
株型特性的差异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②生态条件对分离世代籼粳属性与株型性状关系的影响;③生态环境对水稻杂交后代品质性状的影响,比较不同生态条件下品质特性的差异:④不同生
态区域品质与株型性状和籼
粳亚种属性的关系,揭示其生理生态机制;⑤生态环境对水稻穗部性状影响及其与株型性状和籼粳属性的关系;⑥籼粳交后代低世代群体亚种分化机制。研究结果为不同地区水稻理想株型育种和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生态优势,提高产量和改进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水稻株型育种的研究
第二节 生态环境对水稻株型的影响
第三节 水稻籼粳属性的形态分类方法
第二章 生态环境对水稻杂交F2代株型与产量构成的影响
第一节 试验设计与材料
第二节 株型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区域差异
第三节 株型性状及产量构成的类型间差异
第四节 不同生态条件下株型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第五节 讨论
第三章 不同生态区杂交F2代亚种属性与株型性状的特点
第一节 试验设计与材料
第二节 杂交F2代植株籼粳属性的区域分布
第三节 不同生态条件下株型性状差异
第四节 生态环境对籼粳属性与株型性状关系的影响
第五节 讨论
第四章 多环境条件下水稻杂交后代株型、产量构成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比较
第一节 试验设计与材料
第二节 不同生态区气象因子差异变化
第三节 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株型性状差异比较
第四节 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产量差异比较
第五节 讨论
第五章 多环境条件下水稻杂交后代品质差异及与株型和亚种属性的关系
第一节 试验设计与材料
第二节 品质性状的区域间差异比较
第三节 不同生态条件下品质性状与株型性状、亚种属性间的关系
第四节 讨论
第六章 生态环境对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影响及其与株型和籼粳属性的关系
第一节 试验设计与材料
第二节 穗部性状的区域间差异
第三节 穗部性状与株型性状、籼粳属性的关系
第四节 讨论
第七章 籼粳交后代低世代群体亚种分化机制研究
第一节 试验设计与材料
第二节 不同生态条件及世代籼粳亚种分化
第三节 不同生态条件下粒型、经济性状差异变化
第四节 程氏指数、粳型判别值(Dj)和经济性状间的关系
第五节 不同生态条件及后代处理方法群体籼粳位点基因型分析
第六节 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 籼粳交后代F6群体的籼粳分化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不同生态条件下后代处理方法对籼粳分化的影响
第三节 不同生态条件及后代处理方法群体籼粳位点基因型分析
第四节 讨论与结论
第五节 不同生态条件下籼粳交后代亚种分化研究及环境响应综合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