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章为导论部分,包括对既有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提出本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思路和内容结构安排,并对研究方法和运用的相关资料作简要说明。第二章围绕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造,主要讨论国家对剧团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造的背景及内在意图;国家是如何对私营剧团和民间艺人实现改造以及改造过程中的国家意志与地方改造实践之间的张力问题;改造后被纳入国营系统的剧团何以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并进行了短暂分配改革尝试。第三章主要围绕改革开放以来的剧团体制改革进程,将之划分为四个不同时段,即文化市场的恢复与承包经营责任探索,布局结构调整与双轨制改革,文化市场培育与经营机制市场化改革,分类改革与产业化政策扶持;并对每个阶段改革的历史背景、国家的内在目标诉求及做出的相应政策安排等进行梳理与分析。第四章为个案研究部分,主要以个案基层剧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变革为主线,分三个历史时段讲述了个案剧团改革与发展的故事。通过故事讲述,论述基层院团在政府推动的历次改革背景下如何采取相应的自主策略与地方政府进行互动,以维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第五章为结论与讨论部分。结合从宏观变革和微观实践两个层面的分析,提出用“吸纳”和“互嵌”的概念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多年剧团变革的内在逻辑进行提炼总结,从而否定了既有研究关于两者之间的“契约关系论”或“断裂状态论”的认识,进而尝试提出理解我国剧团体制变革的一个分析框架或理论假设:即从结构环境、国家目标调适和主体互动的角度来理解变革的内在逻辑。
章导论1
节研究回顾2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2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0
第二节问题意识13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22
一、研究思路22
二、内容安排23
第四节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24
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剧团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造27
节“戏改”的背景与内涵30
一、“戏改”的历史背景31
二、“戏改”的内在含义33
第二节私营剧团和民间艺人的改造与治理37
一、“由私到公”:私营剧团的全面登记与整顿38
二、民间职业剧团的国家化:民营化还是国营化42
三、流动艺人的“因乱而治”与体制外生存53
第三节国营剧团的企业化管理与分配改革探索61
一、国营剧团的管理:企业化还是事业化61
二、昙花一现的分配改革探索65
第四节小结67
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剧团体制市场化改革72
节文化市场的恢复与承包经营责任制探索(1979—1985年)75
一、文化市场的恢复与管制75
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探索78
第二节布局结构调整与“双轨制”改革(1985—1992年)82
一、布局结构调整与“放权”改革82
二、“双轨制”改革设想84
三、文化市场的开放与监管87
第三节文化市场培育与剧团经营机制改革(1993—2000年)89
一、文化市场的培育与发展89
二、剧团内部经营机制改革91
第四节分类改革与产业化政策扶持(2001年至今)93
一、分类改革与转企改制94
二、民营剧团的产业化政策扶持97
三、改制背后的国家多重目标诉求99
第五节小结101
第四章基层剧团的历史变革及其自主性表达104
节“由盛到衰”:20世纪80年代的剧团发展105
一、“振兴戏剧”与短暂兴盛105
二、衰败中的生存困境107
第二节“起死回生”:剧团重组与市场化生存108
一、剧团重组109
二、紧抓“主旋律”112
三、给市长的一封信115
四、抢占演出市场116
五、“上山下乡”成为典型119
六、依托国有资产开发产业122
第三节“转企改制”:剧团的再次重组与发展定位123
一、改制中主动争取话语权124
二、转制之后:经营产业与争取政策性项目127
三、转制院团的功能定位及其与政府的关系130
第四节小结134
第五章剧团体制变革的逻辑:总结与讨论138
节“吸纳”与“嵌入”:主体关系及其互动机制139
第二节结构、目标与主体互动:剧团体制变革的内在逻辑144
参考文献152
后记165
夏国锋,男,1981年出生,山东济宁人,201 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社会学专业,获法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湖北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治理、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4项;并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和原文化部委托的课题等:曾获湖北省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二等奖1项、襄阳市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撰写的多篇咨询报告获省级领导批示或被党政部门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