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规范应该如何解释与适用,是法学方法论绕不开的一道难题。针对宪法规范的解释方法问题,可以在较高的抽象层面上进行讨论,尽管终究要回归到具体案件的具体争议。宪法解释有没有一套统一的“元规则”或“元标准”,能够令我们判断它的正确性?如果有,那么它是什么呢?如果没有,那么宪法解释是不是就是碎片化、毫无规则可以遵循的呢?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势必要回到宪法解释理论问题上来。在这本著作中,宪法解释当中的主要方向(原意解释和非原意解释)将会一个接着一个地被介绍出场,并受到批判性的检讨。
目录绪论1一、波斯纳的戏谑与伯克的愤慨1二、为何是美国的宪法解释5章原旨主义解释方法13一、原旨主义:概念梳理与核心命题13二、原旨主义的历史演变18三、学术批判中的原旨主义35四、原旨主义的转向56五、原旨主义解释方法评析67第二章“活生生的宪法”81一、概念起源与含义阐释82二、“活生生的宪法”的产生与发展92三、“活生生的宪法”的正当性证成108四、对“活生生的宪法”观的批判116五、“活生生的宪法”论评析124第三章动态解释理论135一、动态法律解释的理论起源137二、动态解释:一种更为纤细的“活法论”147三、宪法司法中的动态解释:以美国宪法修正案对商业言论自由的保护为例157四、动态解释理论简评183第四章文本主义解释理论211一、文本主义概念起源与含义阐释211二、文本主义的基本准则及其在宪法裁判中的适用228三、文本主义的正当性证成247四、文本主义面临的批判261五、文本主义简评279结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宪法解释理论?295参考文献303后记327
王云清,男,1988年3月生,福建泉州人,厦门大学法学硕士,浙江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法学院师资博士后。曾获得第十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论文奖、第三届“孙国华法学理论博士学位论文”奖、浙江大学第二届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等荣誉。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国博士后面上(一等),参与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已在《法学研究》《现代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律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主要从事司法裁判理论、法学方法论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