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大义今释》是我国禅宗、净土宗依奉的一部重要经典。自唐以来,光是它的注疏就有一百多种,至于寺院内外的诵持讲习则更为普遍,有名的“楞严法会”就是据此建立的。《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由唐代般刺密帝译出。经中主要论述了“根尘同源,缚脱无二”的理论,以及“二十五圆通法门”。明末高僧智旭评价说:“此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阅藏知津》卷十一)《楞严大义今释》为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严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注释、今译和串讲(用括号的方式标出)。译文力求信雅达,推陈出新,化古为今,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楞严经》白话读本。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哲学和人性观
一 哲学中的人性概
二 人性观在哲学中的位置
哲学史和人性观
本体论、认识论和人性观
历史观、伦理学和人性观
三 现代哲学中的人的问题
人的问题是现代哲学的中心问题
关于人的知识的整体化趋势和哲学的使命
第二章 人性观的基本类型
一 自然主义人性观
17世纪的机械主义人性观
18世纪的机械主义人性观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人性观
19世纪下半叶到现代的生物主义人性观
二 理性主义人性观
数学理性主义
道德理性主义
审美理性主义
逻辑理性主义
三 非理性主义人性观
意志主义人性观
直觉主义人性观
本能主义人性观
存在主义人性观
第三章 人的活动和人性
一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性观的出发点
活动的人和抽象的人的对立
活动,实践,劳动
人的活动的基本形式——劳动
二 活动结构和人性结构的一致
活动的目的和人的需要
活动的手段和入的能力
活动的对象和人的世界
活动和人的创造特性
三 从活动看人性的特征
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和人性的丰富性
活动方式的发展和人性的历史具体性
活动主体的统一和人性的整体性
第四章 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一 人的社会本质
人的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社会关系和人的社会本质的完整内容
社会关系的发达化和人的社会本质的深刻化
是社会关系支配人,还是人支配社会关系
二 人的生物本性
人的活动的生物前提
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性化
是自然力统治人,还是人统治自然力
三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相互作用
社会因素在人的生物发展中的作用
生物因素在人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于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关系的几点结论
第五章 人的理性和非理性(提纲
一 理性和非理性在人性中的位置
二 意识和无意识
三 知识和体验
第六章 人性理论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一 人性的普遍、特殊和个别
人性的普遍和共同人性
人性的特殊和人的类型
人性的个别和人的个性
二 人性的抽象和具体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抽象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人的完整本质在思维中的再现
对抽象人性观的批判和再批判
三 人性的决定和自由
自由与必然的辩证法
人的自由的内涵
实现人的自由的现实途径
四 人性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哲学中的价值因素
哲学人性观中的价值因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中科学因素与价值因素的统一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有名学者、散文家、哲学研究者、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有名学者之一。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主要作品有散文:《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随笔:《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