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共十二章。第一章介绍法律语言和法律语言研究的概况。第二、第三章从历时的角度简要介绍中国和西方对法律语言的认知、探索和研究的历程。第四章是对作为构建法律和负载法律信息的法律语言的静态风格和语言特征的剖析。第五、第六章对交际互动中的法律语言进行动态的机制和结构分析。第七、第八、第九章对法律语言下属的三个重要的子范畴:立法语言、法庭语言和法律文书语言进行阐述探讨。第十章探讨各个弱势群体在法律面前处于不利地位的语言根源和语言表现。第十一章从原则、内容、就业人员的素质和培训等角度对法律翻译这一十分重要的跨文化法律语言交际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第十二章对中国大陆及港澳台,还有域外主要国家在法律语言和法律语言学方面的教学与培训进行介绍和阐析,总结我们自身的经验、优点与不足,借鉴域外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目录
第一章法律语言和法律语言研究概述第一节法律语言是法律和司法公正的有效载体第二节人类社会对法律语言尤为关注并对之持续施加影响第三节法律语言的属性与特点第四节法律语言学的对象、范围、研究方法以及依法治国视野下的研究课题第二章中国法律语言的滥觞沿革和探索研究简述第一节上古至中古时期法律语言的滥觞与沿革第二节法律词汇的渊源与演变第三节明清“幕府”制度与法律语言探索研究第四节新时期依法治国进程中的法律语言研究第三章国外法律语言研究概述第一节希腊—罗马时代的法律语言认知研究第二节英美法律语言探索第三节苏俄法律语言认知研究第四节IAFL与西方当代法律语言学第五节西方法律语言学应用第四章中国法律语言的风格特征第一节法律语言风格概述第二节准确无误——法律语言的生命第三节严谨周密——法律语言的科学性第四节庄重肃穆——法律语言的权威性第五节朴实无华——法律语言的务实性第六节凝练简洁——法律语言的高效性第七节法律语言内部风格差异第五章法律语言交际(上)第一节法律语言交际概述第二节单向表述型法律语言交际第六章法律语言交际(下)第一节双向互动型法律语言交际第二节法律语言交际中的态势语策略第三节互动交际中的权力和法律前不利地位的语言表现第七章立法语言第一节立法语言概述第二节立法语言的词语第三节立法语言的句子第四节立法语言的超句结构第五节国外立法语言研究概况第八章法庭语言第一节法庭语言概述第二节法庭调查与交叉询问第三节法庭辩论(上):法庭演讲第四节法庭辩论(下):互相辩论第九章法律文书的语言第一节法律文书语言的词语第二节法律文书语言的句子第三节法律文书语言的超句结构第十章弱势群体在法律前的不利地位及其语言权利和话语权利保护第一节语言权利和话语权利的充分享有是司法公正的前提第二节我国宪法与法律对公民的语言权利和话语权利的保障第三节开展对弱势群体语言权利和话语权利保护的研究任重道远第四节少年庭刑事案件被告人语言、话语权利的保护第五节受教育较少、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或因职业原因对法律隔膜者群体的语言、话语权利的保护第十一章法律翻译第一节法律翻译概述和法律翻译的原则第二节法律翻译的内容第三节法律译员的素质第四节法律译员的培训第十二章法律语言(学)教学与培训第一节我国大陆地区法律语言(学)教学与培训第二节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法律语言(学)教学第三节国外法律语言学教学
潘庆云,男,上海市人,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现任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上海市中信正义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兼任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改革咨询专家、上海政法学院教学督导组组长等职。长期从事法律文书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主张密切联系司法实践,用多学科的方法系统研究法律文书。同时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最早提出关于建立法律语言学的设想和建议。主(参)编的法律文书学教材有《法律文书学教程》(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法律文书范例评析》、《法律文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2版)、《法律文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法律文书评论》、《中国裁判书》、《中国司法文书教程》等。法律语言学著作有《法律语言艺术》、《法律语体探索》(“*”国家教委重点科研项目成果)、《跨世纪的中国法律语言》、《中国法律语言鉴衡》等,主(参)编教材有《法律语言学教程》、《实用法律口才学》等。另外,在国内外公开发表法学、法律文书、法律语言等方面的论文、文章4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