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面向世界新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收藏
评价
面向世界新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商品编号:2500792
ISBN:9787517705185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 卢中原 主编
出版日期:2016-12-01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X22
页数:376
册数:1
大约重量:900(g)
购买数量:
-
+
库存:2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44.2 (6.5折)
原价:¥68.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国际在经济发展、气候环境、国际治理等方面的新变化,我国如何审时度势、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成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卢中原主编的《面向世界新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不同角度对此予以深入解析,并根据长期研究成果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判断和建议,包括发展模式、能源结构、环境保护、生 态文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制度与政策创新等,以期能对世界新变化形势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裨益。
第一章 世界的新变化第一节全球经济治理格局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3一、主要经济体增长趋势与前景 ·3二、区域一体化重塑贸易格局 ·10三、发达国家投资表现良好 ·12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共性挑战·17一、气候变化危及人类可持续发展 ·17二、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共同责任 ·18三、应对气候变化仍需凝聚共识 ·23第三节国际治理格局正发生深刻调整·26一、全球化继续深入,呈现新特点 ·26二、国际治理协调难度加大 ·29三、国际经济治理架构面临调整和重塑 ·31第四节世界新变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34一、世界新变化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 ·34二、世界新变化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 ·35三、我国应对世界新变化的政策建议 ·37第二章 新形势下中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第一节中国发展新阶段·42一、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总体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42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多元化和权利意识提高 ·47三、同全球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强 ·50第二节资源能源问题矛盾突出·55一、资源消费增速放缓,但消耗规模仍庞大 ·55二、产品自给能力显著增强,但资源对外依存度加大 ·58三、能源结构趋势向好,但深度调整面临瓶颈 ·60四、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但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62五、城乡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城乡用能水平不平衡 ·63第三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66一、水污染严重,质量性缺水与资源性缺水并存 ·66二、复合型大气污染严重,大气环境容量已接近上限 ·71三、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巨大,环境损害风险加大 ·73四、土壤退化与污染并存,耕地资源质量堪忧 ·76五、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强,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79第四节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中国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81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82二、“环境就是民生” ·84三、坚持绿色发展 ·85四、依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86第三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演进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92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 ·92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92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93第二节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实践成效与挑战·96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行动 ·96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与实践成效 ·99三、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118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与世界的互动·121一、世界之于中国:发达国家“吃一堑”应成为中国的“长一智” ·122二、中国之于世界:中国以创新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世界举足轻重 ·125第四章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资源国情分析·128一、资源国情概述 ·128二、矿产资源基础 ·129三、水资源基础 ·130四、土地资源基础 ·132五、森林资源基础 ·133六、草地资源基础 ·135第二节资源开发利用·136一、水资源开发利用 ·136二、土地开发利用 ·139三、能源开发利用 ·140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142第三节资源保护·144一、资源保护的界定 ·144二、资源保护构成要素 ·146三、资源保护实践 ·147第四节资源节约·150一、资源节约的含义、意义以及运行条件 ·150二、资源效率及其测度 ·151三、资源节约潜力及其测度 ·152四、资源节约阻力来源 ·154五、重点关注资源节约要求与难度的资源种类差异性 ·155第五节资源贸易·158一、我国资源贸易的发展历程 ·158二、我国开展资源贸易的主要风险 ·160三、我国开展资源贸易的策略分析 ·163第五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70一、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170二、环境监管体制不断优化 ·175三、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178第二节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86一、环境监管法治建设相对滞后,法治水平较低·186二、环境监管的组织体系不合理,环境监管难以有效执行 ·187三、地方政府缺乏严格环境监管的动力,且基层环境监管力量薄弱·188四、环境监管问责机制不健全,问责不力 ·189五、环境信息公开不够,社会监督水平较低·190第三节中国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进入新阶段·191一、大气污染防治进入新阶段 ·191二、水污染防治进入新阶段 ·202第四节强化环境监管,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208一、加快修订环保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环境监管法治化水平 ·208二、理顺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环境监管体系 ·208三、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09四、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拓展和完善公众监督渠道 ·209五、建立和完善政府环境监管问责制度,加强环境监管督查工作,对环境监管实施严格问责 ·210第六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14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214二、对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 ·217三、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22第二节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227一、生态文明将引领人类社会迈进更高的文明程度 ·227二、生态文明实践将解决我国复杂严峻的现实问题 ·228三、生态文明推动我国进入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前沿 ·229第三节全面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31一、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231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架构 ·233三、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38第七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进入到重大调整时期·246一、产业结构调整基本理论 ·246二、过去三十多年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251三、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进入到重大调整时期 ·257第二节技术变革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重要机遇·259一、全球正处于信息技术革命深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孕育期 ·259二、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技术创新趋于活跃 ·262三、全球技术变革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历史性机遇 ·264第三节加快形成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270一、产业结构调整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70二、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可持续发展 ·275三、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278第八章 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的成绩·283一、区域格局不断优化,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形成·283二、区域差距有所缩小,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明显提高·284三、区域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和经济圈·286四、区域一体化程度加强,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 ·287第二节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288一、不同地区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过大,“新二元结构”矛盾日益突出 ·288二、资源和要素难以实现自由流动,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仍很普遍 ·290三、各地经济布局和自然环境承载力不匹配,污染和生态问题严重 ·290四、区域规划的碎片化趋势日益明显,难以有效体现国家意图和战略 ·291五、区域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不足,法律地位不明确,呈现“九龙治水”的状态·292第三节我国未来的区域增长格局和区域政策的方向·293一、影响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演变的客观条件·294二、我国未来区域增长格局演变的总体趋势 ·298三、我国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区域政策调整的根本依据 ·300第四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304一、促进我国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304二、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建议·305第九章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我国以往城镇化的基础条件、多元途径与动力机制·315一、我国城镇化的基础和条件·315二、我国城镇化的多元途径 ·317三、我国以往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320第二节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面临的制约与矛盾·323一、劳动力流动、配置和人力资本提升的制约 ·323二、土地制度扭曲引发的土地低效利用与社会矛盾·327三、地方融资的可持续性面临多重压力 ·330四、城镇化进程中的水土流失与生态问题愈来愈严重·333第三节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336一、夯实城镇产业基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337二、推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使用,保障农村土地改革中农民利益最大化 ·339三、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以及多层次、多样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 ·340四、优化布局,依托大城市推进城市化,依托县城推进农村城镇化·342五、推动城镇化向绿色发展转型 ·344六、纠正地方政府的认识偏差,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346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创新第一节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制度和政策创新·350一、新发展范式需要新的制度和政策 ·350二、制度和政策创新首先需要克服传统认识误区 ·352三、可持续发展新范式对中国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354第二节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新机遇·355一、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复兴的重大机遇 ·355二、理解可持续发展需要新视角·356三、可持续发展的新背景 ·359四、可持续发展的机遇·361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障碍·363一、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63二、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面临的突出障碍·365第四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措施·368一、有待完成的改革 ·368二、若干具体的政策创新 ·371
卢中原,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组成员、研究员,中国市场学会会长,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等兼职教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和中长期发展。
高世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兼职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研究,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制度分析、信息化战略、国家治理体系、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
程会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已累计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作品百余篇,执行总主编国内首套“循环经济研究丛书”;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重要课题数十项,获部级奖等多项奖励。研究领域主要为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等。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