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图书列表 “非科学”的中国传统舆图
收藏
评价
“非科学”的中国传统舆图
商品编号:2373090
ISBN:978751617504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成一农 著
出版日期:2016-02-01
开本:16
装帧:暂无
中图分类:K992.6
页数:371
册数:1
大约重量:594(g)
购买数量:
-
+
库存:4
配送:
预计72小时发货
甲虎价: 47.58 (6.1折)
原价:¥78.00
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评价
近代以来王庸等学者构建的中国地图学史基本上认为中国传统舆图的绘制注重追求绘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这 一研究框架之下,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中国古代地图“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具体体现和发展过程,在研究内容上则主要关注那些能体现这种准确 性和科学性的地图和绘图方法,同时那些体现了准确和科学的地图则被认为是“好”的地图,代表了中国古代地图发展的主流,而那些不准确、缺乏科学性的地图虽 然没有被认为是“坏”的地图,但通常也被认为不如那些“好”的地图,甚至在某些研究者眼中与“好”的地图相比是一种倒退;对于具体地图的研究而言,研究的 重点除了绘制内容之外,更多的是揭示这些地图所体现的“准确”和“科学”,因此探讨地图的比例尺、符号等数理要素成为很多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 但形成反差的是,至今为止却很少有学者对传统认为代表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技术的绘图方法和理论,如“计里画方”和“制图六体”的实际影响力和实际使用情况 进行具体分析;对于那些传统认为绘制准确的地图,如《禹迹图》和《广舆图》也极少有学者具体分析它们使用的绘图数据和绘图方法。这样一来以往构建的以追求 “准确性”和“科学性”为目标的中国地图学史的基础并不牢固。简言之,中国传统舆图的绘制方法和绘图数据是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 基于此,本成果对以往研究中所忽略的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方法和绘制数据进行了分析,对一些传统认为代表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科学性”的绘图理论、方法和地 图的影响力或者准确性进行了重新评价,并最终认为以往构建的中国古代地图学史可能存在根本性的错误.

第一章导言——研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传统舆图的整理、编目与出版
第二节中国地图学史的构建以及传统舆图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对“制图六体”和“计里画方”的重新评价
第一节对“制图六体”在中国地图绘制史中影响力的分析
第二节对“计里画方”在中国地图绘制史中地位的重新评价
第三节小结
第三章全国总图的绘制方法和数据来源
第一节《禹迹图》的绘图数据和绘图方法
第二节《广舆图》的绘图数据和绘图方法以及对《广舆图》在中国地图史中地位的重新评价
第三节利玛窦传入的世界地图以及康雍乾时期的大地测量和地图绘制对中国传统地图绘制的影响
第四节其他中国古代全国总图和政区图的绘制方法和数据来源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中国古代城市舆图的绘制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舆图研究综述
第二节中国古代城市舆图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小结
第五章其他类型舆图的绘制方法
第六章直线距离还是道路距离?——现存全国总志和地方志中所记“四至八到”考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四至八到”的概念及其发展
第三节宋元方志中所记“四至八到”的性质
第四节《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和《元丰九域志》中的“四至八到”
第五节明清方志中的“四至八到”
第六节明清时期地理总志中的“四至八到”
第七节小结
第七章结论——应当重新构建的中国地图史
附录一评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
第一节《中国地图学史》的内容介绍
第二节对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的评价
附录二中国传统舆图绘制年代的判定以及伪本的鉴别
附录三“科学”与“非科学”,“客观”与“主观”——被误读的中国传统舆图
参考文献
暂无
商品评价 (0)
为您推荐
方便
200万图书品种,一站式采购
高效
10分钟查单返单,48小时快速配货
放心
正版低价,假一赔三
在线客服
购物车
收藏夹
留言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