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频繁的机械作业造成的土壤失墒严重,生产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下降;二是由于连年机械作业,致使犁底层变厚上移,阻碍根系下扎,小麦抗逆稳产能力下降;三是大量玉米秸秆还田,整地、播种质量不高,容易出现深播弱苗、缺苗断垄以及疙瘩苗问题;四是传统农业生产中基肥施用较浅,肥料利用效率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小麦生产的经济效益。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一系列主要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集成了小麦轻简化栽培技术,该技术在山东省多点进行了推广示范,取得良好的成效,实现了提高产量、蓄水保墒、简化作业环节和提高肥水利用效率的多重目的。本书对小麦轻简化关键技术增产理论以及实践推广进行总结。
第一章 山东小麦生产现状 ……………………………………………1第一节 山东小麦生产地位 …………………………………………1一、山东小麦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1二、山东小麦生产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3第二节 山东小麦生态分区 …………………………………………4一、胶东丘陵冬性晚熟类型区 …………………………………4二、鲁西北平原冬性半冬性中晚熟类型区 ……………………5三、鲁西南平原湖洼半冬性早熟类型区 ………………………5四、鲁中山、丘、川半冬性中早熟类型区 ……………………5第三节 山东小麦产量水平 …………………………………………6一、山东小麦生产发展历程 ……………………………………6二、山东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产量差异 ………………………8第四节 山东小麦产量提升限制因素及技术对策 …………………10一、山东小麦不同产量水平产量提升限制因素 ………………10二、提升小麦产量和效益的技术对策 …………………………12第二章 山东小麦轻简化栽培理论研究 ……………………………16第一节 光温水肥资源的匹配 ………………………………………16一、山东小麦生长季光、温资源分布 …………………………16二、光、温资源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8三、水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23第三节 栽培模式对产量和效益差形成的影响 ……………………31一、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3二、不同栽培模式小麦群体质量及其与产量和肥水 效率的关系 …………………………………………………34三、不同栽培模式物质生产及转运及其与产量和肥水 效率的关系 …………………………………………………37四、结论和讨论 …………………………………………………43第四节 播后镇压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44一、冬前镇压和灌溉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45二、冬前镇压和灌溉对冬小麦植株形态的影响 ………………49三、冬前镇压和灌溉对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56四、冬前镇压和灌溉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69五、结论和讨论 …………………………………………………73第三章 山东省小麦轻简化栽培技术 ………………………………80第一节 耕层优化轻简化栽培技术 …………………………………80一、耕层优化轻简化栽培技术的提出 …………………………80二、配套机械研制 ………………………………………………81三、耕层优化栽培技术增产机理 ………………………………83四、耕层优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及经济效益 …………………105第二节 小麦垄作轻简化栽培技术 …………………………………107一、小麦垄作高效栽培技术 ……………………………………107二、推广小麦垄作高效栽培技术的意义 ………………………108三、小麦垄作高效栽培技术节本增效优势明显 ………………109四、小麦垄作节水、省肥技术要点 ……………………………111五、小麦垄作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前景 ………………………113第三节 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 ……………………………………114一、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14二、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的优点 ……………………………115三、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要点 …………………………115第四节 配套技术 ……………………………………………………117一、小麦氮肥后移技术 …………………………………………117二、小麦化控技术 ………………………………………………118主要参考文献 ………………………………………………………………121
李华伟,主要从事抗逆稳产生理,资源高效利用生理,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等方面研究。承担国家及省级课题10余项,其中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弱光和渍水双重胁迫调控小麦籽粒淀粉粒形成的生理机制”,山东省很好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小麦茎鞘内果聚糖代谢与其抗旱性关系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山东省小麦产量差形成机理及调控途径”等项目。获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编著作1部,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